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

洪志彰校長: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以會所文化與小米文化做為課程的發展的雙主軸。

  208
照片由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提供

照片由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提供

(台灣英文新聞/專訪報導)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有127年歷史,是最早的卑南文化實驗小學,以語言復振、文化深耕為其教育理念,培養孩子擁有雙文化能力,洪志彰校長表示,自執行民族實驗教育之後,原住民族學生人數逐年增長,且有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達悟族及閩客族群之學生就讀。

身為卑南族的洪志彰,族名久將 (Ciwciang.Sawawan)近日接受Taiwan News專訪時,為我們說明學校名稱的由來,他表示,南王為行政區域之名稱,而「南王」地名來自歷史中的「卑南王」,為卑南族八社十部落之一,更是卑南族竹生神話系統之源頭。「puyuma」 (舊稱「卑南社」Pima)意旨南王部落,在南王部落的古語中,puyuma有集中、團結的意思。「花環」為台灣16族原住民族中,最能突顯卑南族的穿著服飾特徵,所以在任何重要的場合,包括結婚喜慶和喪禮都可見族人佩戴花環,另外在往生者的頭上及棺木上也會環繞花環,都是用於表示尊崇。特別是大獵祭迎接的儀式中,女性親人或族人,都會親自編織花環,以一種謙敬及感恩的心情為男子掛上花環,而受佩戴者頭上或頸上的花環數量,通常也顯示出他的地位及受族人崇敬的程度。

洪志彰直言,以「台東縣台東市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為校名,正是期許南王的孩子們,在具有卑南族文化陶養的教育中,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相互幫助,將來成為一個謙卑受敬重的人。

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

△師生共同參與部落祭典(basibas少年祭)。(照片由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提供)

據教育部的資料顯示,南王國小於1896年成立,是一所歷史非常悠久的原住民學校,初為台東日語傳習所卑南社分教,是東台灣原住民正式接受新式教育的開端,校名歷經數次更迭,於1968年奉令更名為南王國民小學,2017年8月1日,更名為「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由於該校是以卑南族文化為主的在地課程,令外界好奇他們課程的規劃方向,洪志彰表示,關於課程的設計,除了領域學科外,特別重視孩子卑南族語言及文化的學習,並透過跨領域的卑南族文化課程,讓孩子從操作、體驗及探索中,了解卑南族人看待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及人與神靈的關係。利用跨領域的卑南族文化課程,帶領學生探究卑南族文化。在課程中,他們會融合美感教育,培養孩子創作動能及發揮想像力,因此重視戲劇、音樂、美勞及舞蹈的課程。

為點亮孩子天賦,他們開設多元社團,如兒童樂團、圖騰版畫及織繡等課程,以及原住民喜愛的體育團隊如棒球、桌球,從孩子擅長及富有天分的項目中,引導學生發展多元能力,發掘個人的才華,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快樂、積極的學習氛圍中,建立自信和文化認同。

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

(照片由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提供)

洪志彰說明,學校以會所文化與小米文化做為課程的發展的雙主軸,恰好符合卑南族一年的時序,分別對應了12月份的basibas(少年祭)、mangayaw(大獵祭)與3月份的mugamut(婦女除草完工慶)。此外,會所及小米田分別代表男生與女生的學習場域,此脈絡也可兼顧男女學習部落的分工模式;而他們的部落、狩獵文化、puyuma年祭、puyuma的家及文學與創作,可分別養成男女在會所及小米田分工時應具備的基本技能與態度;飲食文化、樂舞饗宴及圖紋之美則是雙主軸的共同主題及應用;到了高年級,他們設計了文化隧道書、風箏故事及土地與信仰三個探索課程,讓學生與部落、土地的關係更緊密,也可兼顧領域學科學習方法之應用。

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

△戶外學習。(照片由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提供)

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的課程除了規劃國語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與生活學科之外,還加入了卑南族的文化,以「會所文化」、「我們的部落」、「puyuma年祭」、「卑南族飲食」、「圖紋之美」、「樂舞饗宴」、「狩獵文化」、「小米文化」、「puyuma的家」、「文學與創作」、「風箏故事」、「文化隧道書」、「土地與信仰」為課程主題,並開設傳統樂器、織繡、圖騰版畫及語言巢等多元社團,運用藝術創作、音樂、體能訓練、田野踏查等學習策略進行課程,兼顧原漢雙文化之學習。藉由貼近生活之文化課程,養成良好學習態度,提升專注力及持續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洪志彰接著說,在實施文化課程時,學校教學團隊因應學生背景及能力規劃課程設計,並結合文化偕同教師進行教學,所以學生非常投入於卑南族文化課程之學習。在母語教學方面,目前開設了卑南語、阿美語、排灣語、布農語等原住民族語課,1周2節,1學期42節。

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

△學生上母語課。 (照片由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提供)

據原住民族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台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盆地、親潮與黑潮、漢族與南島民族等多元地理環境、文化與族群的匯流交會地帶。台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的一支,包含原住民各族及與漢文化互相涵化的平埔諸族。

洪志彰表示,卑南族僅在台東縣的台東市及卑南鄉,是一個擁有會所文化的族群。卑南族的會所分成兩種,一種是屬於成人的會所Palakuwan(巴拉冠),它包含一座竹造建築和一塊廣場,適於共居、集會和共舞,是卑南族男子集會及集體生活的地方,同時也是卑南族部落自治的核心場域。另一種是屬於12歲到18歲左右卑南族青少年的會所trakuban(搭固班),是少年祭儀式進行的重要空間。trakutrakuban(青少年)就集體生活在這裡,按年齡階級進行各式各樣的訓練和學習,是卑南族男子社會化最重要的教育機制。

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

△年祭贈花環,右邊第一位為洪志彰校長。(照片由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提供)

除了前面提到卑南族一年的時序中的basibas(少年祭)、mangayaw(大獵祭)與mugamut(婦女除草完工慶)等慶典外,在卑南族南王部落歲時祭儀還有,mugamut(婦女除草完工慶)、puwalresakan(慶巫日)、mulaliyaban(小米感恩祭或海祭)、basibas(少年祭)、mangayaw(大獵祭)、pubiyaw(羌祭)。然而,隨著人口外移,洪志彰感嘆,祭祀祭儀祭禱詞,如狩獵前祭告及狩獵後的感恩祭禱詞與禮儀,已逐漸失傳,目前正透過耆老傳述其生命經歷,保存狩獵文化之精神。

洪志彰進一步說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在卑南族少年祭中,少年由齡長的青少年帶領年齡階層小的少年,透過實際的身體勞動,凝聚同儕向心力及情感,培養自理、自律、負責盡職的品格,學習尊重長者、互助、服務部落的倫理。以猴子象徵男子之勇敢及對生命的尊重,在少年會所訓練中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

△長老教傳統工藝。(照片由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提供)

另外,在手工藝的部分,在竹構工藝中有少年會所、巴拉冠等建築工法,以及藤編之生活器皿。在服飾傳統工藝過去卑南族多以織布方式製作服飾,在輔以部分的刺繡,而現今已以十字繡、一字繡等取代織布技術。洪志彰強調,刺繡技術不是教學的重點,而是為了讓孩子們了解長輩為自己縫製衣物的心情,並把這份情意傳承下去。

洪志彰表示,卑南族的圖紋就和所有族群一樣,在過去沒有文字的時代裡,都是使用幾何、簡單易懂得線條或圖案來表達或紀錄,不只在服飾上,許多生活器具上都可以看見不同族群在各自環境裡的生活習慣,山、海、太陽等圖案更是幾乎存在於每一個族群裡。圖紋的出現和運用,都意含著人們的生活習慣,蛇象徵尊敬和智慧,於是卑南族人把蛇鱗紋運用在男性的褲片和長著的服飾上。

台東南王puyuma實驗小學有阿美族、布農族、閩客族群等不同原住民族就讀,學校的文化課程做為媒介是要加深學生的人文歷史的底蘊,傳承與認同自己的文化。

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

△織繡以十字繡為主,老師用鐵網、布繩讓學生操作。(照片由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提供)

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

△學生在小米田。(照片由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提供)

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專訪〉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用卑南族文化陶冶教育

(照片由台東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提供)

更新時間 : 2024-01-23 20:29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