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逾10年無羊痘案例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認同台灣為非疫國

綿羊示意圖。(圖/pixabay)

綿羊示意圖。(圖/pixabay)

台灣於101年發現最後1起羊痘案例後,截至目前超過10年無確診案例。農業部今(21)日表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於19日認同我國為羊痘非疫國的聲明,並公布於網頁,對於國內年產值約13億養羊產業的永續發展具有重大貢獻。

農業部指出,羊痘為我國甲類動物傳染病,為WOAH表列應通報疾病,亦為高度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由羊隻直接或間接與污染原接觸而傳播,特徵是頭部及身體會出現皮膚痘瘡,幼羊死亡率可高達80%,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我國曾於97年、99年間發生羊痘疫情,光99年4月9日至12月31日間就有583場發現感染案例,撲殺羊隻達23,740頭,重創本土養羊產業。99年6月22日起推動全面施打羊痘疫苗,約2個月後完成,接著每年打1劑,疫情即獲有效控制。隨後台南新化100年3月又有一起;彰化101年2月為最後一起。

農業部補充,我國自101年2月5日通報最後一例羊痘案例後,已逾10年以上無羊痘確診案例,疫情狀況符合WOAH陸生動物健康法典所列羊痘非疫國要件,防檢署於9月15日向WOAH自主聲明我國為羊痘非疫區,於12月19日獲WOAH認同。

羊痘小百科:

台灣畜產種原資訊網資料顯示,羊痘病毒(Capripoxviruses)是會引起綿羊痘(Sheep pox)、山羊痘(Goat pox)和牛結節疹(Lumpy skin disease)的病原,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但非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不會感染人,由於會造成相關畜產品無法輸出,而引發重大經濟損失。

傳播方式為動物直接接觸或間接與污染接觸而傳播。病毒可由飛沫傳播,透過昆蟲機械式叮咬或者直接接觸含病毒之皮屑、分泌物、糞尿或是吸入含病毒之粉塵等。在污染牧場中病毒至少可存活半年之久。

發病率的起伏極大,死亡率常介於10%至50%。所有年齡層均會受到影響,但死亡主要發生在年輕的羔羊,其次是一歲羊和成羊。由高死亡率、流產、乳房炎、皮膚的痘瘡造成羊毛及羊肉的損失,進而無法出口而嚴重影響國際的貿易。由於羊痘目前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列為須通報的疾病。

臨床症狀為頭部及身體會出現皮膚痘瘡。綿羊或山羊臨床症狀相似,且在具有感受性的品種及幼年動物引起嚴重損失,感染初期會發燒,繼而於皮膚出現紅疹、丘疹、嚴重者全身可見痘瘡,病變甚至出現在呼吸道、消化道及內臟器官。

惡性型的羊痘,常出現於小山羊與小綿羊,特徵是皮膚、呼吸道黏膜及口腔出現痘瘡,初期呈現發燒、鼻炎、流淚及結膜炎。約2日後腋下、乳房、眼瞼、唇、鼻孔、陰唇及陰囊等毛較稀疏的部位出現紅疹,繼而逐漸變成丘疹、水,最後癒合結痂。恢復約需20至30日。惡性型羊痘常出現於仔羊,痘瘡可見於無毛皮膚、呼吸道黏膜及口腔,如伴隨二次性感染,可引起發燒與敗血症,死亡率可達50%至80%。良性型羊痘常見於成羊,皮膚病變較輕微,全身性反應溫和,死亡率約5%至10%。

至於台灣北部羊痘病例臨床症狀則是初期出現類似山羊接觸傳染性化膿性口炎(Orf)的疫情,且陸續死亡,據畜主稱死亡率高達五成,臨床上顯現極度瘦削、發燒、流鼻汁、眼鼻分泌物增加、結膜炎及呼吸困難、乳房炎、流產及嚴重皮膚病變。

更新時間 : 2024-01-23 20:55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