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 En
  • Directory of Taiwan

〈時評〉 要有國際競爭力 台灣必須跟上全球零碳排腳步

  303
要有國際競爭力   台灣必須跟上全球零碳排腳步 (圖 / PIXABAY)

要有國際競爭力   台灣必須跟上全球零碳排腳步 (圖 / PIXABAY)

碳權交易所啓動營運,宣示台灣正式進入「碳有價」新時代,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具有接軌國際、美元計價、信託帳戶保障買賣雙方特色。台灣必須儘速跟上全球淨零碳排腳步,否則未來外銷出口商品至少3成將被課徵碳稅,一隻牛剝兩層皮,重創產業與國家競爭力。

2050年淨零碳排對台灣是挑戰,也是機會,為了下一代的永續發展,台灣必須跟上全球國際淨零碳排的腳步。不論是國際的RE 100、美國的CCA、歐洲的CBAM,如果台灣不能加快淨零碳排腳步,將使外銷企業立即面臨歐盟碳稅的課徵,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的挑戰相當嚴峻,不容小覷。

根據2020年統計指出,國內有38%的碳排放,來自前10大碳排企業,包括台塑工業、台化、中龍、台積電、中鋼、台塑化、台泥、長春石化、南亞、中油。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規劃,環保署統計前10大碳排企業,總碳排放量突破1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成為減碳路徑上的關鍵問題。

依據這10大碳排企業規劃的減量目標,都遠低於預期需要。統計報告中建議減量43%的目標,也低於綠盟與美國西北太平洋實驗室合作研究提出的台灣製造業淨零路徑。製造業部門要減碳50%的目標,預估到2030年實現,但前述企業將占台灣43%碳預算,台灣剩下的碳預算將更稀少。

2050淨零碳排,台灣也將在2025年針對排碳大戶收取碳費,如果以外傳每噸碳費高於10美元(約新台幣320元)估計,有500家企業年排放量達2.5萬噸,如果再以跨越徵收門檻的289家企業,總計碳排放量為2.33億公噸計算,政府將徵收超過600億元碳費,不僅大幅增加企業生產成本,亦可能間接導致通貨膨脹。

火力發電廠是碳排重要因素,根據前美國副總統高爾成立的氣候追蹤基金會(Climate Trace)公佈的2023年全球8545家電廠中,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碳排放竟然位居第一,成為世界第一髒電廠,地球暖化元凶,第二名的南韓電廠遠不及中火。麥寮煤電居全球第6髒,已嚴重挑戰政府2050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

今年COP 28,凱瑞強調,燃煤是最髒燃料,造成空污、氣候、健康危害。美國肺臟醫學會確認燃煤排放的是毒氣,英國UKHCC強調,關停燃煤是治理空污最有效的方式,比管理移動污染源更有效。燃煤PM 2.5導致致血性心臟疾病的死亡率,超過一般PM 2.5的5倍,柴油交通的1.67倍。燃媒成為空污萬毒之首,嚴重危害國人健康。

台灣淨零碳排成績不理想,環境部公布最新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2021年淨排放量不減反增,較基準年2005年再增加2.57%,不僅第二期目標2025年減少10%,有相當大的差距,連第一期目標2020年減2 %,也未能達標,減碳進度落後。台灣淨零碳排需要更加努力,以達到減碳政策目標。

台灣2023年8月發布的國家版自願檢視碳排報告中顯示,其中包括人均有害事業廢棄物比例偏高、碳足跡認證不足、溫室氣體減量等,三項指標都未達標。德國看守等獨立機構公佈的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顯示,台灣退步4名,在67個國家排名第61名。其中「溫室氣體排放」位居倒數第4名。

人均碳排放量,台灣每人每年12噸,居全球平均的2倍以上,預定的減碳目標僅達成24%,遠落後許多國家。「能源使用」項目,台灣排名第57 ,在人均能源用量及2030年節能目標表現,被評為「非常差」。客觀檢討台灣碳排績效不彰原因,還是以燃燒石化燃料發電比例高達80%為主要原因。

統計顯示,台灣能源使用的碳放總量為2.75億公噸,占全球排放總量的0.76%,居全球排名第22位,人均排放量為10.7公噸。如與世界大工廠中國相比,其人均二氧化碳僅7.1噸,不僅低於台灣,也不到美國的二分之一,顯示台灣在減碳的行動力,表現不佳,根本原因是以石化燃料發電比例高達80%,是造成污染最重要原因。

台灣長期以來,水、電、油、天然氣的價格,都比其他國家低很多,根本無法反應實際成本,扭曲的價格機制,影響國家財政、企業競爭力,以及人民的負擔。由於台灣缺乏天然資源,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企業對G20承諾淨零碳排的國家出口額佔比,達總出口額比70%,一旦這些國家實施碳邊境稅,將重創台灣出口命脈。

台灣淨零碳排已是燃眉之急,必須全民一起共同覺醒努力,ESG為主題的課程已快速開立,包括大學院校、媒體、公私協會組織,然而,台灣在減碳進程,已大幅落後其他國家,必須修正減碳目標,以符合IPCC建議,在2050年淨零碳排,制定有效的碳定價,有效減少碳排放問題,才能保障產品出口競爭力。

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啟動營運,「碳有價」時代來臨,不論企業或個人,都必須面對全球零碳排時代快速到來,加快節能減碳步伐,才能確保經濟發展穩定,以及2050全球零碳排目標。

更新時間 : 2024-01-23 20:49 GMT+08:00